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考试公告   
考试公告
2018年河北公务员考试掌握5个技巧 助你上岸
http://www.hebeigwy.org       2018-01-02      来源:河北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公务员考试考得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考的是个人实际应用能力,有临场发挥的能力,也有一些考试的做题技巧,掌握下面一些技巧,能帮你省好多事情!


  技巧1:逻辑矛盾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丙说:乙不会游泳;


  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


  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


  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根据:


  甲说:我会游泳


  乙说: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


  技巧2:排除法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


  例.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A.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B


  考点:排除法


  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答案为B。


  技巧3:假设法


  公务员考试演绎推理(逻辑判断)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


  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


  ①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


  ②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


  例.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


  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


  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


  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调查,证实这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


  由此推出()。


  A.是甲做的好事


  B.是乙做的好事


  C.是丙做的好事


  D.是丁做的好事


  答案:B


  考点:假设


  【解一】


  (1)此题似乎像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


  (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B。


  【解二】


  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B。


  提示: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


  技巧4:部分不推全


  “部分不推全”是论证分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分析原则。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所谓“部分”是个别性现象,指非整体性属性,包括一些、大多数……“全”则是相对部分来说的全称概念,如都、任何、所有……顾名思义,“部分不推全”包括个别现象推不出整体现象、少数现象推不出多数现象、用某一类的性质推不出不同属性的其他类属性等。这个原则可引申到机械类比或样本不足的归纳推理。


  如:发现某地区某几个人长了6个手指,就断言:这个地区的人都是6个指头。这就是样本不足的归纳,犯了常言中“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这类题是公务员考试常见的试题。


  例.一位退休教师说:“老师最喜欢的是成绩最好的学生,我也是这样。现在回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才发现:一个学生成绩好不等于他将来的事业很成功。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的人读书时成绩很好,有的人后来事业很成功,但是却没有一个当年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在事业上很成功。”


  如果该老师说的话为真,以下哪项也必然为真?()


  A.该老师当年最喜欢的学生后来在事业上都不是很成功


  B.后来在事业上很成功的学生中,有的是该老师当年最不喜欢的


  C.老师的学生中,当年成绩最差的后来在事业上也都不成功


  D.凡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毕业后在事业上都不会很成功


  答案:A


  解析:


  (1)整合题干:


  分句1:老师最喜欢成绩最好的学生;


  分句2:一个学生成绩好不等于他的事业很成功;


  分句3:该老师的学生,没有一个成绩最好的学生后来事业很成功。


  (2)根据分句可知“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后来事业不很成功”,因此选项A是答案。


  提示:题干“我所教过的学生……”推不出“凡是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因为从一个老师不能推出所有老师


  技巧5:主观语句并不是概述


  在逻辑判断试题题干中,或是一段叙述,或是一段说明,最终要有个结论或说法,这个结论或说法是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条件直接得到的。而“应该……”类、“需要……”类等带有主观性观点的选项,都不是对题干的概括,只是发表意见和看法。这些意见或看法,往往是从不同角度得到的,特征是既具体又不恰当。这种类型的试题,其正确答案一般是具有宏观概括性特征的选项。为理解这个原则,见下文试题的讲解。


  例1.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董事长表示,猪流感疫情可能导致家禽畜需求下滑,饲料和玉米、豆粕等谷物需求也可能随之下滑。“这可能导致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进一步降低,给当前低迷的养殖业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增加了市场对饲粮消费下降的心理预期,豆粕价格后市可能会进一步走弱。”


  由此可以推出()。


  A.当猪流感疫情消除时,养殖业才能复苏


  B.如果猪流感疫情消除,养殖业就能复苏


  C.谷物需求下滑说明禽畜需求下滑


  D.猪流感疫情的影响会从养殖业蔓延到粮食市场


  答案:D


  解析:


  (1)整合题干:


  分句1:疫情可能导致家禽畜需求下滑,谷物需求也可能随之下滑;


  分句2:猪肉的消费需求降低,增加了市场对饲粮消费下降的心理预期。


  (2)概括分句1、2可看出,家禽畜需求下滑“可能”导致谷物需求下滑,但不必然。排除C。


  (3)题干只说疫情可能对养殖业造成冲击,但没有说养殖业低迷是疫情造成的,因此选项A“疫情消除,养殖业才能复苏”不恰当,是错误选项。


  (4)选项B“疫情消除,养殖业就能复苏”太过绝对,排除。


  (5)“心理预期”说明疫情“会”对粮食市场造成影响,因此选项D是答案。这里不是一定的含义,而是宏观的概括。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