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公告时事  >> 考试公告   
考试公告
公考通网校晨读10.27:十九大要点及试题预测
http://www.hebeigwy.org       2017-10-27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为方便考生备战2018年河北公务员考试笔试,本文河北公务员考试网(www.hebeigwy.org)整理了最新时政热点、高频常识考点以及优秀申论范文解读,用作晨读资料,考生可收藏学习。

 
  注:每日晨读由公考通网校(www.chinaexam.org)供稿。


  >>> 点击下载:公考通网校每日晨读电子版本(10.27)


  第一部分 十九大


  1.十九大新定义社会主要矛盾【考点】


  (1)1956年党的八大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被视为当时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内容。


  (2)改革开放初的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正确性的判断,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政策发展和制度变革空间,推动了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中国走向富裕。


  (3)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4)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在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收入差距上,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上。社会健康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安全、社会治理的水平、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5)这要求在改革时既要注重宏观层面的“三农”、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收入分配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议题,也需要从微观层面直面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精准扶贫、就业、住房、食品安全、教育与医疗均等化等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课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潜力,充分体现我党“执政为民”价值宗旨,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与主要矛盾变化相应的,是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必须认识到”。从“变”的方面看,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从“不变”的方面看,主要矛盾变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7)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十五年”的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中国2020年以后,从第一个十五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第二个十五年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取向、政策设想和实现路径,为未来改革发展确立了明晰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


  2.十九大报告中新目标【考点】


  (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一目标描绘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和使命担当。


  (2)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我们党又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这是对“三步走”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推进,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战略谋划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


  (4)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奋斗目标中,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跃升,两者既紧密衔接又环环相扣,既明确任务又指明路径,体现了科学缜密的战略谋划。只有深刻把握“两步走”的发展脉络和实践逻辑,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各项战略、工作、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才能一步接一步,连续不断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


  (6)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落实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各项战略安排,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7)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收官和开局并举,承前与启后交替,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归根到底靠实干苦干、靠开拓进取。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瞄准目标不停干,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十九大考点很多,大家要注意积累。下面为大家预测可能会出的试题,大家可以练习下:


  【试题预测】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A.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解析】B。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时间是(  )


  A.2017年10月18日─24日


  B.2017年10月18日─25日


  C.2017年10月19日─24日


  D.2017年10月18日─26日


  【解析】A。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需要和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美好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B.幸福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C.幸福生活  不充分不平衡


  D.美好生活  不平衡不充分


  【解析】D。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______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新时期


  B.新阶段


  C.新征程


  D.新时代


  【解析】D。


  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______,为中华民族______。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A.谋幸福,谋未来


  B.谋生活,谋复兴


  C.谋幸福,谋复兴


  D.谋生活,谋未来


  【解析】C。


  6.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______的目标初步实现,______的笼子越扎越牢,______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A.不敢腐  不能腐  不想腐


  B.不能腐  不敢腐  不想腐


  C.不想腐  不敢腐  不能腐


  D.不敢腐  不想腐  不能腐


  【解析】A。


  7.从______到______,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A.二〇二〇年  二〇三五年


  B.十九大  二十大


  C.二十大  二十一大


  D.二〇三五年  本世纪中叶


  【解析】B。


  8.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______。


  A.决战期


  B.决胜期


  C.关键期


  D.攻坚期


  【解析】B。


  9.我国经济已由______阶段转向______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A.高速增长  高水平发展


  B.高速发展  高水平发展


  C.高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


  D.高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


  【解析】C。


  10.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______年。


  A.二十


  B.三十


  C.四十


  D.五十


  【解析】B。


  第二部分 常识积累:传统节日


  一、春节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2.①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②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3.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等。


  4.诗词:①《田家元旦》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②《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真题回顾】


  (2009云南)子=鼠;丑=牛


  A.农历=阴历;天干=地支


  B.公历=阴历;午=马


  C.上元=节元宵;春节=过年


  D.满月=十五;重阳=中秋


  【解析】C。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对应关系,等号两边是对应的两个词。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中天干和地支不是对应关系,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B项中公历和阴历不是对应关系;C项等号两边也是对应的两个词,符合题干逻辑;D项中重阳和中秋不是对应关系,重阳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而中秋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故正确答案为C。


  二、元宵节


  1.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2.在古书中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这天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所以后来又称“元宵节”)。


  3.习俗:张灯看灯(所以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


  4.诗词:①《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正月十五夜》唐代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③《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真题回顾】


  (2014吉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A.玫瑰:百合:康乃馨


  B.元朝:明朝:清朝


  C.奥巴马:林肯:布什


  D.大象:长颈鹿:梅花鹿


  【解析】B。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均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且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列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A项:三者虽是并列关系,但没有时间先后的顺序;B项:三者均是中国的朝代,且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并列关系;C项:三者虽是并列关系,但没有时间先后顺序;D项:三者虽是并列关系,但没有时间先后顺序。故正确答案为B。


  (2010福建)下列关于“元宵节”的别称不正确的是:


  A.元夕节


  B.上元节


  C.正月半


  D.中元节


  【解析】D。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正月半、小正月、灯节等。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故正确答案为D。


  相关知识点: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三、清明节


  1.时间: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当日,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习俗:①扫墓(上坟),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②春游(踏青),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等)。


  3.诗词:《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真题回顾】


  (2016江苏)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


  A.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


  B.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


  【解析】A。A项错误:该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贴桃符是春节的习俗,相当于现代的贴对联,从“新桃换旧符”可知该项对应错误。B项正确:该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C项正确:该句南宋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元宵夜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D项正确:该句北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诗人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歌颂爱情。故正确答案为A。


  四、端午节


  1.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称“端午”。


  2.习俗: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所以又名龙舟节)、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3.诗词:①《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②《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真题回顾】


  (2014浙江)上元节:赏花灯


  A.七夕节:鹊桥相会


  B.端午节:插茱萸


  C.重阳节:登高


  D.中秋节:游湖


  【解析】C。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选项词语要满足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对应关系,即上元节的习俗是赏花灯。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七夕节”的习俗是乞巧活动,对应错误,排除;B项:“端午节”的习俗是插艾叶,对应错误,排除;C项:“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符合题干逻辑关系,当选;D项:“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对应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五、七夕


  1.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2.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妇女在七夕夜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所以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3.诗词:《鹊桥仙》宋代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真题回顾】


  (2017江苏)《大学》:《中庸》:四书


  A.泰山:华山:五岳


  B.物欲:财欲:六欲


  C.朝夕:除夕:七夕


  D.春风:秋雨:四季


  【解析】A。第一步:分析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大学》和《中庸》是并列关系,二者为四书的组成部分。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泰山和华山是并列关系,二者为五岳的组成部分,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当选;B项:六欲是中国古代区分感情的一种分类,一般指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物欲和财欲不是六欲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排除;C项:朝夕指的是一天中的早晚,除夕和七夕都是传统节日,不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排除;D项:春风和秋雨都是天气现象,二者不是四季的组成部分,不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六、中秋节


  1.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2.习俗:中秋夜晚,月圆桂香,是赏月的佳节,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所以,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3.诗词:《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真题回顾】


  (2017辽宁)端午节:吃粽子


  A.元宵节:元宵


  B.中秋节:赏月


  C.重阳节:游湖


  D.除夕:守岁


  【解析】B。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二者为节日和习俗的对应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习俗,而不是元宵。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赏月是中秋节的习俗,为节日和习俗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C项: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和插茱萸,不是游湖,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除夕的习俗是守岁,为节日和习俗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保留;比较BD选项,B选项的月亮和题干的粽子都是实物,但是D选项的守岁是抽象的概念,因此B选项更符合题干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2012上海)“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也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苏轼的一首绝句,歌咏的节令是:


  A.重阳


  B.中秋


  C.七夕


  D.清明


  【解析】B。根据题干中的“玉盘”“明月”可知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中秋共同赏月的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同时也抒发了相聚后不久又得分开的哀伤与感慨。故正确答案为B。


  七、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1989年,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习俗:①重阳又称“踏秋”,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还要吃重阳糕喝重阳酒、插茱萸和簪菊花、赏菊花并饮菊花酒。②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3.诗词: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醉花荫》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真题回顾】


  (2009吉林)“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这首诗包含着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这个节令是:


  A.元宵


  B.七夕


  C.重阳


  D.春节


  【解析】C。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菊花”,在“异乡”“登高”远眺,传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此可推出诗中包含的节令是重阳节。故正确答案为C。


  (2013联考)中秋节:月饼:团圆


  A.圣诞节:圣诞老人:礼物


  B.清明节:扫墓:踏青


  C.情人节:巧克力:约会


  D.重阳节:菊花酒:敬老


  【解析】D。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中秋节、月饼、团圆是对应关系,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中秋节吃月饼,二者象征着团圆。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圣诞节、圣诞老人、礼物是对应关系,圣诞老人在圣诞节前夜为每家每户送礼物,但缺乏象征意义,礼物不是圣诞节和圣诞老人的象征意义;B项,清明节、扫墓、踏青是对应关系,清明节是扫墓、踏青的节日,但是缺乏象征关系,踏青不是清明节和扫墓的象征意义;C项,情人节、巧克力、约会是对应关系,人们在情人节送巧克力表达爱意,但约会并不只在情人节进行,而且约会也不是情人节和巧克力的象征意义;D项,重阳节、菊花酒、敬老是对应关系,重阳节和菊花酒,二者象征着敬老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D。

 

第三部分 申论范文


  人人皆可创新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有人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也有人觉得只有科技工作者才具备创新能力。事实上,人人皆可创新。最近公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96.8万件、授权26.3万件,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固然有大量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完成的,但也有不少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从业者完成的。(提示:事实论证,创新成果不少是各行的普通从业者完成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提示:习大大语录)可以说,这一重要论述适用于各个领域。创新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只要能突破陈规、有所推进,无论大小都可以称得上是创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人。只要积极进取、敢想敢做,就能进行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年轻意味着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确实有一大批年轻人登上创业创新舞台,但创新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蛟龙号”载人深潜项目总设计师徐芑南,66岁重返工作岗位,77岁评上院士,81岁仍在不断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提示:事例积累)不仅在载人深潜、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而且在金融投资、新兴产业等领域,都有老一辈佼佼者。他们经验丰富、见闻广博,往往更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在很多关键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不唯学历。学历代表的主要是人们受教育程度,而不一定是实际工作能力。农民工赵正义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苦心钻研15年,发明了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塔基,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提示:事例积累)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错失到大学深造的机会,但他们从未放弃学习,而是一直努力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


  创新不唯职业。广大知识分子堪称创新的主力军,但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人、农民等各类群体中也涌现出大量创新人才。“抓斗大王”包起帆立足本职岗位、勇于开拓创新,走上了世界工程技术的最高领奖台。还有“金牌工人”许振超,(提示:事例积累)从一名普通工人自学成为“桥吊专家”,练就“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闻名遐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论年龄、身份和教育背景如何,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就能进行创新,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各类人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国创新创造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让每一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创新空间,形成人人皆可创新、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让每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都能得到物质回报、精神激励。


  (小结:作者开篇点题,引出当前创新成果不少是各行普通从业者完成的。引用习大大讲话,名人名言论证了创新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提出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三个论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创新不唯年龄,老一辈的佼佼者在关键岗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不唯学历,要不断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不唯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只要我们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就能让每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都能得到激励。)




互动消息